文藝擷英
在我家老房子的窗臺下,有一臺老古董,從我記事起,它就在那兒,從年齡上講,它比我要大幾輩。它就是奶奶傳給媽媽的寶貝——織布機。
春日的陽光透過窗戶,照在媽媽被時光浸染的銀發上。她專注地坐在織布機前,“一梭子一梭子”織著布,我們家的兩個寶貝在跟前玩耍著......這熟悉的畫面,瞬間勾起了我五彩斑斕的童年記憶。
吱扭吱扭、啪嚓……媽媽的織布機機發出的美妙音樂,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聲音。媽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,由于要下地干活,皮膚被曬得黝黑黝黑的,手上的繭子磨的老厚老厚。每每下地干活回來,她都會抽空坐上“專機”,腰攀著攀帶,手里的梭子左一下右一下,腳像踩蹺蹺板一樣上下移動,靈活的操作使織布機看起來像一只被馴服的老虎。
聽媽媽說,那織布機是祖奶奶留給奶奶,奶奶又留給了媽媽。我們家炕上鋪的褥子、沙發墊子、炕圍子、抹布都是媽媽織出來,媽媽說她的手藝都是跟奶奶學來的。那會只要趕集,媽媽準會到集里面去買一些線,最早的時候,沒有彩色的線,媽媽買回來全是白色的線,順便買點各種顏色的染料,回來放鍋里面把線配著顏料一煮,不一會,各種各樣顏色的線就盡收眼底。小時候覺得媽媽能把白線變成彩色的線好神奇呀!再后來,隨著時代發展,彩色的線開始售賣,而且線的材質也由原來的棉線換成混合棉。我們家的床單也從染棉布到混合棉,在媽媽那臺織布機的功勞下都體驗過。
媽媽雖不識字但心靈手巧,她在織布機前如同一個技藝高超的“魔術師”。每每織布前,媽媽都會在大院子里開始布陣,首先將買回來的線按照需要的花型排列貫串在竹篦子上,排列這個活可是個動腦子的活,媽媽雖然一字不識,但是算這個確實無人能比,村里不管誰家里織布到這道手續犯難的時候都會請教媽媽?;ㄐ团帕泻靡院?,用刷子將線一縷縷地刷均勻,要保證不打結,互不交織,并且一邊梳理,一邊卷到專用的木軸上。最后就是上機,媽媽的動作和姿勢非常嫻熟,那會我促上去想學來著,可是一直都沒有學會。媽媽織出來的布平整、細膩,逢人都夸好?,F在我的箱底還珍藏著媽媽的陪嫁床單,床上還鋪著媽媽親手織的床單,躺在床上能真切感受到媽媽對我滿滿的愛。
記憶最深的是爺爺去世的時候,我們每個人頭上、身上披的“孝布”都是媽媽織出來,農村好像都有這講究,凡是媳婦織出來的說明這家的媳婦孝順,而且按照我們當地的習俗,輩分不同,披在身上的顏色也不同,兒子輩是純白色,孫子輩是黃色,重孫輩是紅色。媽媽用“一梭子一梭子”織出來的“孝道”,也教導著我們后輩們孝思不匱,傳承孝道。
小時候放學回家,我搬個凳子坐到院子里寫作業,媽媽就坐到織布機前織布,每晚我都在織布機聲音的陪伴下完成作業。媽媽用腳踩踏織布機發出的聲音如同一曲溫馨祥和的音樂,讓我心安。我知道,那是媽媽在為我們紡織的溫暖和幸福。
就這樣,在織布機美妙的旋律聲中,我走出了無憂無慮的童年,走過了青春年華,走向了工作崗位,走進了婚姻生活。
我有了孩子后,媽媽又開始了忙活,給我家小孩織各種花紋的布,做出來各式各樣的被子、褥子、尿墊子等。每次推開媽媽家的門,聽到那臺從不缺席的織布機吱扭吱扭、啪嚓……看到熟悉的背影安靜又祥和在機上伏著,我知道她和她的伙計又開始工作了。
那天視頻,又看見媽媽在那忙活著織布,我家女兒就在跟前,稚嫩地跟媽媽說“我也要學……”,媽媽笑著說“學這干啥,要好好學習,不要像外婆一樣沒有上過一天的學,出門連個‘二維碼’都不會掃?!蔽抑?,媽媽是感慨那會的貧窮……
時光匆匆,歲月流逝,媽媽已經快70歲了,還是閑不下來,媽媽說用這剩下的線,能織點“孝布”攢著,就不用你們花錢買了。雖然腳踏織布機的聲音已經沒有那么的脆亮,但是它還發揮著余熱,媽媽一前一后的背影,依然那么的溫柔、親切。
織布機也算是跟了媽媽一輩子的家伙什,是她表達情感的寄托物。平淡歲月里的悠悠往事,如靜水流深,深嵌在血脈中,時時浮現出媽媽坐在織布機前的身影……